近期,日本昭和电工株式会社与Aica Kogyo Company, Limited 就转移酚醛树脂业务达成最后协议。2014年,SDK公司酚醛树脂年度销售额达40亿日元,协议达成后,该项业务将逐步转移至Aica公司。 根据计划,SDK将在2015年5月建立一个新厂;9月份,新厂将投入生产酚醛树脂,同期,SDK转移其新厂85%的股份给Aica,SDK持有的余下15%股份也将在首次转移后两年内完全转给Aica。 一直以来,SDK为客户提供多种酚醛树脂产品,包括液体酚醛树脂、块状酚醛树脂、粉末状酚醛树脂和颗粒状酚醛树脂,产品涉及电子材料、家庭设备和油漆等行业。 近几年来,日本国内工业酚醛树脂年需求量略少于100,000吨,预计未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内容由于质量问题导致批量退货、成本上升、客户满意度下降,最终将导致市场的丧失,进而会引发公司的生存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许多企业血的教训。 回顾诸多公司在质量管理上产生的各种问题,归结起来就可以发现我们对待质量管理的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出厂产品与公司质量标准不符 企业常因各种原因导致出厂的产品与公司质量要求不符,如因采购体系管理不善造成同一产品型号不同的原材料最终导致产品质量或者性能等各不相同;又如因审核不细致工艺制单与生产工艺要求不相符,而各生产厂没有协调统一,结果出来的产品工艺效果差异巨大;再如因生产计划不周密或因采购延误导致货期紧急,为赶货而放低质量要求,最终让一些存在疵点的产品正常出货,虽然企业通过货品部说服了客户接受了这些并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而且也确实保证了那些小瑕疵不会影响产品的外形、功能和适用性,但企业可能并未意识到这种情形代表了我们对自己的产品质量疏于控制,大家可能觉得这没什么错,因为我们有很多客观的理由。但我们的客户不会接受这些牵强的理由,如果我们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随时会遭到消费者的抛弃! 若将这种将质量不一致的情况,视为当然而泰然处之,势必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 第二个误区:未有效设定工作的评核标准或质量的定义,造成员工各行其是 在公司,质量标准似乎有以现行状况为依据的倾向,比如说,产品有3%的不良品时,质量标准就订为“标准不良率3%”。这样的质量标准看似精确又科学,其实已经显示出公司在制造能力上的薄弱程度。 当员工发觉未能符合进度,或未能有效控制材耗时,他们自然会发展出“进度优先,成本次之,质量第三”的观念。 “合格率”是生产过程中常用到的一个术语,当大家都认定在操作过程中无法避免错误时,下一步就是制定一个容许错误的数字。当合格预定为95%,那便是表示允许5%的错误存在。 由此员工常常因为弥补错误而受到公司的奖励,公司的内部文件也往往骄傲地报道员工们如何发扬“敬业”精神,殚精竭虑地达到客户的质量要求。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一开始就做对的话,那么所谓的“殚精竭虑”根本就毫无必要。 令人惊奇的是,管理人员完全不了解这些返执和重做的工作会浪费公司多少资源。 第三个误区:质量有经济成本的 质量是免费的而且能创造收益。 估算公司目前约有10%左右的利润花在了对不良品的检查与处理上,这些花费的数目虽不很确切,但浪费的巨大确是有事实依据的。若采取预先预防错误的品控方式,那么只需花费少量的资金来教育员工和调整工作程序,就能省下一大笔费用。 第四个误区:质量问题都是实际在线上作业的人造成的 许多主管抱怨说员工素质低、士气低落,工作质量很差。事实上管理阶层才是造成质量不良的最大原因,在第一线上的员工的表现固然很容易被挑出错误,但他们的一举一动却是深受上层管理者计划及行动的影响。 第五个误区:质量是品控部所该做的事 很不幸许多品控体系同仁也认为该对公司的质量负责,比如说产品退回厂内后,大家通常不太追究生产和研发部门的问题出在哪里,却认定这是品控部门的错。 生产部门振振有词地以为自己每天生产这么多东西,当然会有不良品产生,这种谬误可谓深入人心。其实品控部的工作是用各种可行的方式,尽量客观准确的测试及评估各部门的工作是否符合明定的标准要求,他们激励大家,培养大家“以改进质量为己任”的积极态度,并安排适当的教育及训练计划,但他们并不能替其它部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公司在质量上最大的问题在于管理层不肯正视问题的根源。 管理层普遍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其实这就像挤压气球,这里扁了,另一边又鼓了起来。这无疑是阻碍公司进步的最大障碍。 我们往往到问题丛生,甚至于财务发生困难时,事情的严重性才会暴露出来。对公司而言,则是非到市场受影响,利润消失时才发现错误。 综上所述,公司目前要有效的达到质量管理的目标,必须由最高管理阶层开始做起,因为最高管理阶层是公司的灵魂,为公司设立目标并推动下属完成。唯有高层管理者肯定品质管理的价值,率先积极参与及承诺,并且组织专业的管理部门大刀阔斧的推行品控计划,奖励有成就的人员,并持续不断的执行和改进,来面对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这样质量管理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而非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