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以创新驱动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

作者:admin来源:人民政协报 日期:2015-5-9 10:53:11 人气: 标签:

  编者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国是装备制造业的大国,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亟须创新驱动引领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2014年5月中旬,致公党中央调研组在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带领下,围绕“创新驱动促进装备制造业调整”课题赴黑龙江省、辽宁省展开调研。本期编发的调研报告,系统总结了部分企业和地区在通过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的经验,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需求、新途径,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破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创新驱动成为引领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当前,通过创新驱动来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不仅指的是产业的结构调整,还包括企业层面的结构调整,不仅是技术本身的调整、还有产品形态以及商业模式形态的调整,是整个装备制造业多个层面的创新发展和结构调整。

  当前装备制造业在结构调整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创新驱动力不足、市场环境不好。

  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对国外进口设备及关键技术的依赖性很强。高附加值大型成套设备和高精尖产品集成创新与成套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且存在硬件与软件、主机与辅机不配套的系统不协调的问题。相比而言,我国国家、地方政府对装备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投入过分依赖国家财政,使之创新驱动力不强。

  此外,市场总量下滑,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企业生存比较困难的现象也很普遍。

  产业链生态环境不健全。

  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区域内形成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并形成较完善的配套体系,是产业发展重要的优势。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装备制造业尚未形成完整流畅的产业链,没有形成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产业生态环境,装备制造配套加工能力弱。

  国内用户不愿也不敢使用国产首台装备。

  企业研发出来的首台套,用户不愿意用也不敢用,更不愿意协助装备企业技术改进,企业研发的投入不能转化为效益,导致企业陷入困境。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鼓励使用国产首台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但政策落实不彻底,实施细则不够完善。再者,企业单靠自身实力难以承担国产首台套产品的推广问题。三是同类进口装备有些享受减免进口关税的优惠政策,对国产首台套的市场推广具有巨大的杀伤力。

  三基一控受制于人。

  目前,三基一控受制于人已成为装备制造业自主化和高端化的“瓶颈”。从总体上看,我们的整机、主机水平落后于国外,原因主要是一些核心部件、关键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制度安排不尽合理,产业发展活力不足。

  在装备制造业企业中,中央企业、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以黑龙江为例,国有企业占总量的60%,股份制公司、非公经济、中小企业长期发育不良。老企业、国有企业包袱过重,不同程度存在历史欠账,企业负重导致竞争力下降。对技术的评估和作价制度、国资委的考核机制、产学研结合、创新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等相关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无法激活国有企业的创新热情和动力。

  装备制造业所需的各类创新人才不足。

  创业创新人才是根本。目前我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价值评估和认定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规定。此外,蓝领工人青黄不接的问题非常突出,研发的成果最终要变成产品,就是从图纸到制造的过程。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生产需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压力很大。

  产品实验环境建设严重不足

  企业核心试错数据库是企业研发设计和产品开发经验的组织化过程,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载体,也是企业试错的经验教训的载体。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在积累试错数据库时缺乏相应的机制的支撑,同时实验环境建设严重不足,缺乏大量的实验验证,企业只能把用户作为首台套实验环境。

  可以说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压力有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集中体现在三重压力:一是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同时出现;二是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提升与资源约束同时加压;三是资本和产业转移竞争更加激烈。

  创新驱动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这一轮装备制造业遇到的问题与十年前完全不同,不是仅仅通过技改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痛苦的转化和蜕变的过程,需要发挥国家、科研机构、企业、用户、政策等等多方力量的协同作用。

  国家要加快制定装备制造业强国战略。

  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统筹布局。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创新驱动促进装备制造业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发展规划,每个阶段明确发展的方向、解决的问题、实现的目标和实施的路径,使之成为一个长期发展目标和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走向高端。

  集中精力攻克受制于人的核心技术问题,创新设计能力的问题,“三基一控”的问题。推动产品向研发设计高端和用户服务延伸,通过创新服务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要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发平台的重要作用,整合国家层面的科技力量以及企业层面的创新力量,探索新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完善多层面的创新体系建设,为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创新源头支持。

  尽快出台鼓励优先购买政策。

  尽快出台首台国产设备认定的相关细则;制定首台产品产业化应用的配套政策,明确认定标准和程序,提高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建立装备制造业国家投资发展资金,支持首台重大技术装备市场化;对采购和使用首台产品的用户引入风险补偿机制;调整税收政策,对于购买使用首台装备的企业加大税收抵扣力度,对于销售首台装备的企业实行所得税减免政策;加强招投标过程的监管工作。此外,对于研发周期较长的首台套产品,适当扩大研发费用纳税加计扣除的适用范围。

  推动产业实现上下游配套。

  推动形成一批具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相互协作的产业链,产学研合作的创新链。产业链的延伸,一个是产业的延伸,一个是上下游的配套。要重视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中大型企业为集聚核心以大带小的集群结构,以其他制造产业为补充,衍生出一系列为之服务的各种类型企业和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与产品配套的集群发展模式。同时,要注重发挥中小型配套企业的创新活力。

  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通过整体上市途径实现混合所有制,即国有股份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实现整体上市。另一方面,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再有,加强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鼓励优势国企强强联合,积极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推动形成一批具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形成以龙头大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创新为基础,建设相互协作的产业链,产学研合作的创新链,多层级投入的资金链。

  完善对重型装备制造业的投入机制。

  一是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成果和委托开发的方式给予企业创新支持。二是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选择创新能力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直接注入国有资本运营预算。三是对具有研发性质的项目通过费用补贴性质注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减少企业成本压力。四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改投入,资金比例可以加大到30%-50%,同时对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给予延长设备折旧年限的政策支持。

  有效发挥政府在装备领域的战略引领作用。

  积极探索按照国际惯例,对关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装备制造领域,采用负面清单的机制,保护自主创新和设置自主可控的安全壁垒;关注长远的发展问题;关注战略核心利益的问题;研究如何用市场的方式去逆转被动的局面等一些重要问题。

  鼓励推动科技型服务业的发展。

  当下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范式,是建立在大数据整理和传输技术、开放的网络和全球市场、创新的服务模式基础上。政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型服务业的发展。包括对信息技术时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研究、研发试验环境建设、技术孵化等在内的科技型服务业的支持。

  加强人才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建设,以良好的条件吸引、稳定和培养技术管理创新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积极开展定向及岗位培训,使企业工人从单一技能型向技能复合型转变。

  对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海外运作的政策协同配套和助力。

  当前,中国装备企业走出去,越来越进入到高端市场,国家层面的大项目越来越多,这种关系当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不仅需要装备企业自身综合能力的支撑,也需要政府在政策配套问题上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性的支持。这种参与高端竞争的大单,往往是考验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只是企业的实力。建议:一是政府应该探索相应的政策协调配套的机制和措施,为企业搭建“借船出海”的平台。二是从国家政策的角度,鼓励中国在海外的总承包项目中优先采用国产装备。

  调研组成员

  万钢全 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

  蒋作君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

  杨邦杰 全国人大常委、华侨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苏 波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陈延武 中央统战部一局副局长

  张相木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

  赵玉海 科技部高新司司长

  王卫明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

  贺燕丽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

  刘久贵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

  居 昊 财政部科教文司副巡视员

  徐晓兰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

  杨德才 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王彦敏 中国电子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成员

  程向前 致公党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

  ■相关链接

  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装备制造业堪称“强国利器”、“富国金器”,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国家战略性产业和工业崛起的标志,是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本质是实体经济的竞争,而实体经济的竞争最根本地体现在生产、生产工具的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上。一个国家的装备工业创新是整个经济的创新中心。因此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美德的装备制造业做法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2012年制定《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2013年推出《“工业4.0”战略》,其要义就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与网络化、信息化、服务化的深度融合。同时使高端装备制造业回迁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并又在第三世界国家开始选厂、选点,进行布局,利用当地劳动力成本低的特点,进行第二次革命或创新,重新占领大型装备市场。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